北京化工大学依托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在秦皇岛市逐步形成了从开发区到北戴河新区的深度布局。研究院于2014年在秦皇岛开发区揭牌成立,2016年获得独立法人资格,作为北京化工大学布局京津冀的唯一外设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学校在科技、人才、研发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秦皇岛在区位、资源和政策上的独特条件,探索“北京研发、河北转化”的新路径。前期,研究院在秦皇岛开发区建设中试熟化基地和科研平台,打造绿色生物化工、生物材料和能源转化等研发和中试生产能力;随着发展逐步向北戴河新区拓展,在生命科学园建设海洋生物检测及制品研发中心、医疗器械港中试基地,依托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形成服务国家生命健康产业与地方产业转型的战略支点。研究院不仅推动了樱桃、甘薯、中药材、獾油等地方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利用,还通过建设省市级研发平台、承接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集聚高层次人才,打造了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共同体。近年来,伴随北戴河新区生物制造大会等高端平台的落地,北京化工大学与秦皇岛市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从最初的单点合作走向全域联动,形成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为秦皇岛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持续动能。
北京化工大学依托环渤海研究院与秦皇岛市的合作,不仅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突破口,更是推动秦皇岛构建生命健康与生物制造双轮驱动产业格局的重要力量。在北戴河新区的持续布局,有望使其成为京津冀区域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① 科研成果转化与中试熟化优势
北京化工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具备雄厚的科研积累,环渤海研究院承担了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的中试放大任务。研究院在北戴河新区建设的中试熟化平台和即将投入使用的2000平方米新试验基地,将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这一模式不仅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还能显著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科研落地效率。
② 产业链协同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撑
研究院不仅提供食品安全、基因检测、海洋生物检测等公共服务,还与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北戴河分院等机构形成联动,为生物制造和生命健康企业提供质量检测、标准制定、注册审评等全链条技术支撑。这种“科研—检测—产业”一体化公共平台,使北戴河新区成为企业落地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率选择。
③ 区域协同创新与典型合作案例
研究院已与50余家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出聚氨基酸肥料、土壤修复调理剂等应用产品,直接带动企业新增收入超5000万元。近期与禾苗生物、果阳生物的战略合作进一步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禾苗生物:依托其“以菌克菌”的植保产品经验,共建生物制造科创平台,推动农业绿色化转型。
果阳生物:在功能性生物菌剂方面开展合成生物与生态环保方向的联合攻关,拓展到水体治理、海洋修复、医药菌种等领域。
这些合作强化了“北京研发—秦皇岛转化”的创新链条,也为北戴河新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供了实践样本。
④ 政策优势与示范区效应
北戴河新区作为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享有“先行先试”政策红利:药械快速审评机制、新食品原料先行使用、境外产品准入加速等,大幅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叠加河北省出台的25条支持政策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产业园厂房的举措,企业落地的门槛和成本显著降低,为研究院和合作企业的研发成果快速产业化创造了独特条件。
⑤ 生命健康产业集聚与京津冀联动
秦皇岛已将生命健康与生物制造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形成“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双轮驱动。北戴河新区生物制造产业园集聚了微元合成、中科之光、工微生物等一批项目,逐步形成从原料药到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的全链条生态。北京化工大学研究院通过参与产业链撮合、联盟建设,能够联通京津科研资源与秦皇岛的产业承载力,打造区域性合成生物制造创新高地。
⑥ 前景展望
未来,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研究院在北戴河新区的布局将呈现以下趋势:
科研转化高地:依托中试熟化和检测服务,推动更多原创成果在秦皇岛转化落地。
产业集群引领:联合禾苗、果阳等企业,形成以功能菌剂、生物肥料、生态修复制剂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区域创新枢纽:借助示范区政策优势,打造京津冀合成生物制造协同创新的重要节点。
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业绿色化、海洋生态修复、环保型生物材料等方向,推动秦皇岛产业向高附加值和可持续转型。